用心守护成长 用爱点亮未来配资炒股最新
在运河之畔的邗江,每一位教师都是托举未来的力量。第41个教师节期间,为展现邗江教师润心启智、守护成长的风采,凝聚家校社尊师重教的共识,特别推出“致敬师者・托举未来——我眼中的邗江好老师”专栏,从家长、学生、搭档的视角,讲述教师在平凡教育工作中的暖心点滴,呈现他们乐教爱生、协同育人的动人模样,展现邗江教师的责任与担当。
作为一名中班孩子的家长,我曾和无数父母一样,怀着忐忑又满是期待的心情,将孩子送进幼儿园的大门。我们期盼的,不只是一位传授简单知识的老师,更是一位能读懂孩子内心、深谙教育规律、善于与家长并肩的 “合作伙伴”。幸运的是,我的孩子遇见了居老师 —— 在我们家长心中,他不仅是孩子幼儿园时光的陪伴者,更是用专业、爱心与责任,书写教育真谛的 “引路人”。透过孩子一天天的成长变化,我真切见证了这位普通教师,如何用不普通的坚守,为孩子们的童年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。
一、智慧共育:家长会从 “单向告知” 到 “双向奔赴” 的科学指引
在许多家长的印象里,家长会或许是 “老师讲、家长听” 的单向通报会,但居老师主持的家长会,却总能打破刻板印象,变成一场充满温度与智慧的科学育儿 “工作坊”。他从不会急于罗列班级事务或布置任务,而是用精心设计的环节,让家长们主动参与其中,在互动中精准把握孩子当前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,收获具体可落地的育儿建议。
展开剩余83%中班上学期的家长会,至今让我记忆犹新。那天,居老师没有翻开预设的 PPT,而是先播放了一段精心剪辑的视频 —— 视频里,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合作搭建积木、在户外游戏时互相帮助、在手工课上专注创作的模样,生动地展现出中班孩子社交需求增强、动手能力飞速发展的特点。紧接着,他围绕 “如何培养中班孩子的自理能力与合作意识” 展开分享,话语没有空洞的理论,全是源于日常观察的实用方法:“家长们可以在家试试设立‘家庭值日生’制度,让孩子负责分发碗筷、照顾家里的小绿植,这些小事能帮孩子建立责任感;遇到孩子争抢玩具时,别急着批评,引导他们用“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”“我们轮流玩好不好”这样商量的语气沟通,比说教更有效……”
二、尊重个性:在因材施教中守护独特的 “花期”
“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种子,有的开花早,有的长叶慢,我们要做的,是耐心等待,找到适合他们的生长方式。” 这是居老师常和家长说的话,也是他教育实践的真实写照。
我的孩子性格偏内向,有一次班级举办 “故事大王” 比赛,孩子因为害怕上台,躲在角落不肯参与。我本以为居老师会鼓励孩子 “勇敢一点”,没想到他只是轻轻蹲下来,温柔地问孩子:“你是不是觉得上台有点紧张呀?没关系,如果你不想讲故事,能不能把你喜欢的故事画下来,讲给老师一个人听呢?” 孩子眼睛一亮,立刻点头答应。之后的几天,孩子每天都在家认真画画,最后拿着一沓画满图案的纸,小声地讲给居老师听。听完后,居老师特意在班级里表扬了孩子:“咱们班有个小朋友,用画画的方式讲了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,大家想不想看看?” 在居老师的鼓励下,孩子慢慢鼓起勇气,拿着画纸向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的故事。
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:有的孩子喜欢科学探究,居老师就为他准备更多层次性的科学探索环境,支持他探索;有的孩子爱跑爱跳,居老师就设计户外游戏,让他在运动中释放活力。居老师用这种 “因材施教” 的耐心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成长,不焦虑、不盲从,收获属于自己的自信与快乐。
三、生命教育:在实践体验中感悟成长的 “重量”
如果说居老师的文化教育充满诗意,那他开展的 “孵化小鸡、小鹅” 生命教育项目,更是让家长们叹为观止。这个项目不仅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活动,更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,读懂了生命的意义。
记得孵化箱刚搬进教室时,孩子们每天都会围在旁边,好奇地观察。居老师会带着他们轮流记录温度、湿度,教他们分辨蛋壳上的细微变化。21 天的等待里,孩子们经历了期待:每天早上第一句话就是 “小鸡出来了吗”;经历了担忧 :有几天温度不稳定,孩子们着急地问 “小鸡会不会冷呀”;更经历了惊喜:当第一只小鸡用小小的喙,一点点啄破蛋壳,颤巍巍地站起来时,教室里响起了孩子们欢呼的声音。
有一次,有几颗蛋没能成功孵化,孩子们难过地问居老师:“小鸡为什么不出来呀?” 居老师没有回避,而是温柔地解释:“就像有的小种子不会发芽一样,有的小鸡宝宝也没办法来到这个世界,这就是生命的脆弱。但我们已经很用心地照顾它们了,这就够了。” 他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,引导他们坦然面对生命的遗憾,学会珍惜与敬畏。
后来在班级 “半日开放活动” 中,孩子们拉着家长的手,指着记录展板和活泼的小鸡,用稚嫩却清晰的声音介绍:“这是我们记录的温度表,小鸡孵化需要 37.8 ℃”“我每天都给小鸡喂小米,它现在会跟着我跑啦”。那份藏在眼神里的自豪与责任感,是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替代的。
四、无微不至:在生活细节处倾注亲人的 “温度”
在幼儿园里,孩子们的生活起居是家长最牵挂的事,而居老师总能用无微不至的照顾,打消我们的顾虑。他就像孩子们的 “幼儿园爸爸”,对每个孩子的生活习惯都了如指掌:哪个孩子饭量大,需要多添一勺饭;哪个孩子喜欢吃胡萝卜,哪个孩子看到青菜就皱眉;哪个孩子睡觉容易踢被子,需要多盖一层小毯子……
有一次我去接孩子,居老师特意跟我说:“最近发现孩子不太爱吃青菜,我试着把青菜切碎了和肉末一起做丸子,他今天吃了好几个。您在家也可以试试这种方式,慢慢引导他接受不同的蔬菜。” 听到这些话,我心里满是温暖 —— 老师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活动,连饮食偏好这种琐碎的小事都放在心上,这种 “把孩子当家人” 的用心,让我们家长格外安心。
五、引导探索:在放手尝试中培养思维的 “活力”
居老师从不做 “知识的灌输者”,而是当孩子们探索世界的 “引导者”。他常说:“给孩子一个答案,不如让他们学会寻找答案。” 在他的课堂上,孩子们总能在动手尝试中,培养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记得有一次,班级小菜园的菜苗需要浇水,居老师提出要和孩子们一起制作 “自助浇水器”。他没有直接给出设计方案,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组队,从教室的 “材料角” 里寻找可用的物品 —— 塑料瓶、PVC 管、绳子、海绵…… 孩子们一开始热情高涨,但很快就遇到了问题:有的小组做的浇水器总是漏水,有的小组的水流太快,会冲坏菜苗。
这时,居老师没有直接帮忙修改,而是蹲在孩子们身边,耐心地提问:“你们看看,水是从哪里漏出来的呀?是不是瓶子的洞口太大了?”“水流太快的话,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它慢一点?比如在管子里塞点海绵试试?” 在他的启发下,孩子们开始一次次调整:把漏水的瓶子重新密封,在管子里加上海绵控制水流,甚至给浇水器装上了 “开关”。最终,每个小组都做出了能正常使用的浇水器。
看着孩子们兴奋地给菜苗浇水,我忽然明白:居老师要教给孩子的,不只是 “如何做浇水器”,更是面对问题时不退缩、主动思考的勇气与能力。这种思维的活力,会成为孩子们未来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。
结语
居老师用他的教育实践,让我们读懂了教育的真谛:真正的教育,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;不是紧盯眼前的进步,而是着眼长远的成长;不是老师的 “独角戏”,而是家校携手的 “双向滋养”。
他让我们看到,教育最温暖的模样,是每个孩子都被看见、被理解、被珍视 —— 内向的孩子能在鼓励中勇敢表达,活泼的孩子能在探索中释放活力,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,长成独一无二的样子。而教育最美好的结果,是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,更学会了热爱生活、尊重生命、探索世界,成长为身心健全、眼里有光的人。
这就是我们家长眼中的好老师—— 用专业守护童年的纯粹,用爱心点亮孩子的未来,用责任与坚守,在平凡的岗位上,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故事。
供稿:幼儿家长 施宝坤
审核:刘志东 王久平配资炒股最新
发布于:北京市驰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